亚新是什么意思
  • 首页
  • 亚新是什么意思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1955年陈赓急电正在疗养的总长粟裕你身边的人素质堪忧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55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    他们一个爱笑爱闹,一个稳重内敛,尽管性格差异很大,但仍旧是好朋友。

    1961年,在上海华东医院,他们最后一次见面,场面既温馨又充满悲伤。

    陈赓将军因病突然离世,消息传来,粟裕将军悲痛欲绝,竟然当场倒地,久久无法动弹。稍微缓过劲来后,他不顾医生多次劝阻,坚决要去机场,为挚友送行。

    这两位在革命岁月里结下深厚友谊的开国将军,他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。再往前看五年,1955年,陈赓将军通常都是乐呵呵的,却在电话里对粟裕发了脾气,让他去管管周围的人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    讲这个故事,得从粟裕将军生病的时候说起。

    那会儿,他打了不少仗,受了六回伤,头两次还伤到脑袋,差点儿就走了。

    虽然他命大,从死亡边缘逃了出来,可那脑袋里的弹片却成了永远的痛。

    一到紧张或者累的时候,脑袋里就疼得要命,血压也一下子升得高高的,好几次都差点儿晕过去。

    国内医生对这个问题没办法,1950年,中央同意后,粟裕就带着妻子楚青和儿子粟戎生去了苏联看病。苏联那边派了顶级的医疗团队,尽管技术先进,但他的脑神经老毛病还是没治好,只能尽量减轻疼痛。

    不过,他长期受的肠胃病在苏联医生动手术后,倒是真的好了。

    在苏联治病一年多后,粟裕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。

    到了1951年,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。

    杨尚昆主任亲自去接了粟裕,过不了多久,毛主席就接见了粟裕,问他身体怎么样,还有以后的工作打算。

    接着,毛主席直接把粟裕叫去,让他当总参谋部的副总参谋长,还让他兼了华东军区的副司令员。粟裕很高兴,就答应了组织的安排,开始在居仁堂的总参谋部上班。

    在总参谋部待的那几年,粟裕一直忙着提高军队质量和建设多兵种合成的军队,特别看重空军的发展,还提出了不少很有战略眼光的点子和想法,对总参谋部的工作可是帮了不少忙。

    到了1954年,也就是三年后,粟裕升为了总参谋长,这下子有更大的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了。

    可是,天天忙于总参谋部的事,他身体本来就不太好,这下更不行了,病得加重了。

    没办法,粟裕只好辞掉工作,回家休息养病去了。

    粟裕生病住院的消息一传出,好多认识他的人都挺担心。

    特别是他的老家乡亲还有好朋友陈赓,他特别上心。陈赓总是时不时地给粟裕打电话,说话风趣,尽力让他开心,盼着他快点儿好起来。

    可是,1955年某日,粟裕接到的是陈赓不寻常的责问,对方声音很大,让他好好管束一下周围的人。

    突然,粟裕感到很奇怪,陈赓怎么突然这么生气。但他知道陈赓不会没来由地发火,就问发生了啥事。

    陈赓还是气呼呼的,只说:“那个人真是没素质。”

    原来,那天彭老总把他叫到办公室,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,还扔给他一份报告。那份报告是总参谋部送来的,里面满是错误和遗漏,彭老总看后非常生气。看到报告上写的是陈赓的名字,他就以为那是陈赓处理的,于是把陈赓叫过去训了一顿。

    陈赓这人对这份报告一无所知,也压根没在上面签过字。

    很明显,是有人拿他名字开了个玩笑,冒用了他的签名。

    彭老总一发起火来,陈赓心里多少有些发憷,但还是跟彭老总说,他真的没见过那份报告,也没签过那个字,他会回去好好查一查。

    可就算这样,彭老总还是把他狠狠地训了一顿。

    出了彭总的办公室,陈赓原本平和的脾气也忍不住冒火。

    他不是对彭老总有什么意见,气的是那个顶替身份的家伙。

    这事儿听起来可能不大,但如果深究下去,那可就严重了,简直是在挑战组织的规矩。

    要是不好好查查,把责任人给严惩一下,往后谁都会学样,那签字文件还怎么管用,想想都后怕。

    陈赓赶紧把所有秘书叫来,问这文件是谁批的。

    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说没碰过这文件,也没在上面签名。可文件上清清楚楚地有陈赓的签名和印戳,肯定是总参那边发的,这事让大家都很困惑。

    秘书们四处询问,最后在粟裕的秘书那里得到了回应。

    粟裕的秘书被召唤到陈赓的办公室,面对询问,他紧张地解释说,这份报告本来是先给粟裕看,看完后再由粟裕转交给陈赓批阅的。

    他做完了报告,可那时候粟裕因为生病已经回老家休息了。

    他不敢直接去找陈赓,又怕迟交了报告会被领导批评,就自以为这文件不重要,不用陈赓过目。结果他自己偷偷盖了陈赓的章,假装是陈赓签的字。

    这份文件里错误太多,最后把彭老总惹火了,还带出了一大堆麻烦。

    秘书说完,陈赓气得更是不行。

    他知道那人是无意的,可这样马虎行事,一点专业素养都没有,简直不配做秘书。

    这事儿他还是头一回遇见,想着自己就因为这位秘书的糊涂操作被彭老总误会了,心里就越想越不是滋味。

    陈赓觉得不能当着这个比自己职务和年纪都轻的秘书的面发火,毕竟人家都吓得哭了呢。

    这股火气没地方撒,他马上就想到了正在家休养的粟裕。

    粟裕这总参谋长,得管着部门里的人。结果他火气直冲着粟裕来了。

    电话那头,陈赓把事情一说,粟裕虽然有点儿愣,可他信陈赓不是乱说的,就说自己要亲自查查这事儿,然后给陈赓一个说法。

    陈赓冷静了下来,觉得自己在电话里对粟裕说话太重了,于是又给粟裕打了个电话,向他认错。粟裕为此事整夜没睡,但陈赓道歉时,他却主动揽过责任,说是自己没教好秘书,才造成这样的误会,让陈赓受了气。

    两人电话里互相道了歉,最后都笑了,因为庆幸这事儿没破坏他们之间的友情。

    陈赓和粟裕的交情实际上要早得多。

    他们1947年才首次碰面,但那之前,俩人已经听说过对方了。

    陈赓,1903年生人,粟裕,1907年生,俩人同是湖南人。

    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,他们俩都特别卖力,不过各自在不同的队伍里,陈赓在贺龙的队伍,粟裕则在叶挺的队伍,所以没得机会碰面。

    起义成功后,我们部队就往广东那边撤,这俩人可都打了好些仗,慢慢儿地成了小有名气的英雄。因为俩人岁数差不太多,老家也是一个地方的,军里的职务也差不多,所以老有人拿他们俩比来比去。

    就算没见过面,他们俩的英勇事迹也是人尽皆知。

    南昌起义之后,陈赓在会昌那一仗里,小腿受了伤,只得绕路去香港,然后又去了上海疗伤。

    到了上海,他接到了新的使命,改名王庸,加入了中央特科,秘密战线继续投身革命工作。

    粟裕参与了湘南起义,后来又去了井冈山。他们俩又一次没碰到一起。

    到了1947年,在打解放战争的时候,俩人终于见面了。

    蒋介石改了打法,从四面八方压过来变成只集中火力打几处,想一个一个地打败我们解放军。

    粟裕看出了蒋介石的这套小心思,就主动跳出来,提议和刘邓的队伍一起动手,把敌人的诡计给拆穿了。

    他没怎么在中原打过仗,为了能赢,他得找个能干的帮手。

    想了好久,他最后决定找陈赓帮忙。

    自解放战争开始,陈赓的部队战绩斐然,主要在中原地区作战,实战经验非常丰富。

    而且,陈赓这人性格很开朗,擅长团队协作,能跟各个部队都处得来。

    粟裕觉得,要是能跟陈赓一起合作,肯定能赢得更多胜利。

    在粟裕的推动下,1947年冬天,陈赓带着部队跟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碰头了。

    他们一起在平汉线上打了胜仗,把23个县城从敌人手里夺回来,还干掉了两万多敌人,还把好几个铁路给毁了,这回可真给敌人来了个大打击。

    这回合作让成果更稳了,俩人也更熟了。

    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,挺投缘的,感情就那么慢慢深了。后来陈赓得去别的地方打战,要分开了,俩人还挺难过的。

    新中国成立以后,粟裕和陈赓碰面的次数多了起来。

    他们俩经常互相帮助,相互扶持,在很多事儿上也常常给对方提个醒儿。

    陈赓这人挺开朗的,跟粟裕见面就喜欢紧紧拥抱,还爱开个小玩笑。

    不过后来他注意到粟裕挺内向的,不太习惯这么热情的拥抱,于是他就慢慢改变了跟粟裕相处的模式,尽量让他感觉更自在。

    1961年,陈赓和粟裕在上海养病,俩人常常聊着天,回忆过去,展望未来。陈赓对粟裕自1958年以后的不顺心事儿感到挺不平,他觉得粟裕功劳那么大,能力又强,却被人嫉妒,再加上他性格直爽,不擅长巴结别人,不乐意拍马屁,这才一直遇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。

    粟裕知道陈赓是真心把他当朋友,才这么直白地说话,所以对陈赓的仗义直言非常感激。

    可是,粟裕万万没想到,这竟然是他们俩最后一次坐下来聊天。

    那是在1961年的3月16日,陈赓因为心脏病突发,尽管抢救了好久,最终还是在上海离开了人世。

    粟裕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,伤心到了极点。

    他不顾自己身体还在恢复中,坚决要去和陈赓做最后的告别。

    可是一激动,他的病就加重了,差点动弹不得。

    他刚有点恢复,就赶紧挣扎着去了机场,去送朋友骨灰。

    他们俩在战场上建立了深厚的交情,现在却要以这么伤心的一刻来结束,真让人感叹。